查询时请注意选择相应的产品编号
如何能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的方法 | |||
---|---|---|---|
      
培养基平皿生产与质量控制
上一章节介绍了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的质量要求,那么我们如何能得到符合预期质量要求的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呢?
首先了解一下简化的培养基平皿生产工艺。
1
配制:在制备培养基时,准确称量质量符合要求的脱水培养基或按单独配方组分进行配制,待脱水培养基或按单独配方组分完全溶解后定容、调节PH值,再进行升温灭菌。应记录各称量物的重量和水的使用量。
2
灭菌:培养基配制结束后,选择经过验证的灭菌程序,立即快速升温至灭菌温度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必须快速冷却到可分装温度。在工序中,温度对培养基的质量影响非常敏感,所以要根据灭菌培养基的特性,进行全面的灭菌程序验证,以保证在一定装载方式下的正常热分布。
3
分装:将经灭菌、冷却后的培养基分装到无菌空皿中。在该工序中应避免产生气泡,装量均一、稳定,固体培养基表面不得产生裂缝或涟漪、不破损。分装后冷却过程应有层流保护,不得污染微生物。
4
包装:分装好的培养皿要及时包装,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需双层包装,若是用于A级区环境监测的培养基平皿,建议三层无菌包装。
5
终端灭菌:将包装后培养基平皿进行灭菌,确保其无菌性。特别是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基平皿,《中国药典(2015版)》9203中明确规定“用于环境监控的培养基须特别防护,最好要双层包装和终端灭菌”。
6
检验放行:培养基平皿生产结束后,在使用前必须对每一批次取样检验。检验项目包括外观、装量、PH值、无菌性、微生物促生长试验,确保在洁净区使用的培养基平皿是符合预期质量要求的产品。
培养基平皿生产工艺中工序并不多,但是在很多微生物实验室自制用于环境监测的培养皿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忽略一些工序细节,例如使用单层包装、非最终灭菌等。在使用前采取100%预培养虽然避免了“假阳性”,但同时还带来了“假阴性”和培养基平皿因包装保护不当而带来的交叉污染。
正因为培养基生产工序不多,一些院校微生物实验室和部分制药企业微生物实验室所使用的培养基平皿还是根据培养基各组分自配自用,也有部分是使用按处方生产的符合规定的脱水培养基进行自行配制使用。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通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培养基制备的要求,手工配制培养基平皿难以满足洁净区环境监测的需要,所以在法规严格要求及质量意识普遍提高的时代背景下,用于洁净区环境监测的培养基平皿基本上是采用商品化的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
每个产品的生产工艺都具有唯一性,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也如此,但是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方面,有着共同的关键因素,如人员、培养基、菌种、验证、设备、文件等。
人员
人员是生产活动中最关键的要素,既要管理物料、操控设备,又要制订规程、治理环境,生产的每道工序都是靠人来把控。
人员应依据所在岗位和职责接受相应的培训,如在上岗前接受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设备操作、微生物检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包括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平皿分装、菌落计数、菌种的转种、传代和保藏、微生物检查方法等,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培养基
培养基作为成品培养平皿的原料,是微生物试验的基础,直接影响微生物试验结果。适宜的贮藏条件和质量控制试验是提供优质培养基的保证。所以在投产前必须要检验脱水培养基质量,如PH值、微生物促生长试验等,这也是确保培养基平皿符合质量要求的首要条件。
菌种
根据《中国药典》要求,实验室应该有标准化的菌种处理和保藏的程序,尽可能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规范操作程序制备的菌株是微生物试验结果一致性的重要保证。
标准菌株的复苏、复壮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供应商提供的说明或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从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贮备菌株。标准贮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标准贮备菌株保存时,可将培养物等份悬浮于抗冷冻的培养基中,并分装于小瓶中,建议采用低温冷冻干燥、液氮贮存、超低温冷冻(低于-30℃)等方法保存。低于-70℃或低温冷冻干燥方法可以延长菌种保存时间。标准贮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1次转种的工作菌株。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保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菌种变异的风险。1代是指将活的培养物接种到微生物生长的新鲜培养基中培养,任何形式的转种均被认为是传代1次。必要时,实验室应对工作菌株的特性和纯度进行确认。
工作菌株不可替代标准菌株,标准菌株的商业衍生物仅可用作工作菌株。标准菌株如果经过确认试验证明已经老化、退化、变异、污染等或该菌株已无使用需要时,应及时灭菌销毁。
实验室必须建立和保存其所有菌种的进出、收集、贮藏、确认试验以及销毁的记录,应有菌种管理的程序文件(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该程序包括:标准菌种的申购记录;从标准菌株到工作菌株操作及记录;菌种必须定期转种传代,并做纯度、特性等实验室所需关键指标的确认,并记录;每支菌种都应注明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传代数;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菌种保藏的位置和条件;其他需要的程序。
验证
无论是自行制备还是商品化生产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首先都必须要有灭菌程序的验证,即培养基应采用通过验证的灭菌程序进行灭菌,培养基灭菌方法和条件,应通过无菌性试验和促生长试验进行验证。其次对高压灭菌器的蒸汽循环系统也要加以验证,以保证在一定装载方式下的正常热分布。第三,琼脂平板最好现配现用,如置冰箱保存,一般不超过1周,且应密闭包装,若延长保存期限,保存期需经验证确定,即产品的稳定性考察。第四,产品的工艺验证。在实验室中,若采用已验证的配制和灭菌程序制备培养基且过程受控,那么同一批脱水培养基的适用性检查试验可只进行1次。如果培养基的制备过程未经验证,那么每一灭菌批培养基均要进行适用性检查试验。
设备
微生物实验室应配备与检验能力和工作量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其类型、测量范围和准确度等级应满足检验所采用标准的要求。设备的安装和布局应便于操作,易于维护、清洁和校准,并保持清洁和良好的工作状态。用于试验的每台仪器、设备应该有唯一标识。
仪器设备应有合格证书,实验室在仪器设备完成相应的检定、校准、验证、确认其性能,并形成相应的操作、维护和保养的标准操作规程后方可正式使用,仪器设备使用和日常监控要有记录。
文件
对实验室自行配制培养皿而言,文件应当充分表明试验是在实验室里按可控的检查法进行的,一般包括以下方面:人员培训与资格确认;设备验收、验证、检定(或校准期间核查)和维修;设备使用中的运行状态(设备的关键参数);培养基制备、贮藏和质量控制;菌种管理;检验规程中的关键步骤;数据记录与结果计算的确认;数据偏离的调査。
由于培养基平皿作为医疗器械类产品,其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来制订相关指导文件指导生产,如工艺规程、质量标准、各操作规程等。
总之,成品预装培养基平皿的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生产工序中每一个环节,着眼于整个质量体系,比如人员的规范操作、物料的质量控制、严格规范的生产过程、科学的质量控制等。
|
上一篇:微生物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时间点选择探讨 | 下一篇:没有了 |
---|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xy/lef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