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时请注意选择相应的产品编号
美国正在研究基因修饰病毒作为病毒杀虫剂应用 | |||
---|---|---|---|
      
基因重组技术被用来克服病毒杀虫剂的一些弱点。为此,正在安排进行三个关键性方面的修饰工作:(1)改进病毒杀虫剂杀虫慢的问题;(2)扩大病毒的寄主范围(即扩大杀虫谱);(3)增强病毒的致毒性,即增强它的杀虫能力。近年来,由于昆虫饲养自动化技术的提高,病毒离体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病毒杀虫剂日益受到重视,一批科研成果陆续涌现,如通过基因修饰解决病毒杀虫剂作用慢的问题有了突破,有的已达到实际应用水平。此外也有一些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通过与外来的基因嵌合被开发出来,例如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均被开发出来,这些被嵌入的外来基因可概括地分为3类:(1)将毒素编码为特别作用于害虫的基因;(2)将毒素编码为作用于害虫酶的基因;(3)将毒素编码为作用于害虫激素的基因。如一种由苜蓿银纹夜蛾(Autographa
californica)NPV与蝎子毒素基因嵌合而得到重组的病毒将很快投入市场。然而,即使是
这类病毒也存在一些登记前和投放市场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些重组病毒的安全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这些病毒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动力学机理也是未知的。此外它们对非靶标生物的潜在影响也需要进行彻底的研究。
要使这些病毒杀虫剂投入商品化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课题是开发一些能增强病毒感染力的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一种由1,2-二苯乙烯(又称芪或均二苯代乙烯)衍生而得到的荧光发光剂,它能增强病毒感染力即病毒杀虫剂的杀虫能力,它是在考察荧光发光剂有限制紫外光对病毒活性的负面效应时发现的。荧光发光剂对病毒杀虫能力的增强作用已在鳞翅目害虫的防治应用中得到证实,例如将1%的Tinopal或M2R(注意:此处均指的是商品名称)加
入到病毒的悬浮液中则可见普通切根虫幼虫对NPVs的敏感性比未加荧光发光剂的大1000倍。另据报道,桃木菌属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微生物或其他辅助因子混配也可提高杀虫效果。研究人员认为,病毒感染率增强是由于荧光发光剂干扰了在昆虫体内起保护作用的中肠腔围食膜所致。
在Bt产品开发领域中,有越来越多的对新害虫有杀虫活性的品种被开发出来,如对蜱、飞虱和根瘤线虫有杀灭活性的品种已有报道。基于与原始蛋白质结构上的相似性,已对Bt杀虫晶体蛋白质作了分类鉴定,根据上述分类,142种杀虫晶体蛋白质于2004年7月16日公布。使用Bt产品的主要问题是害虫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对如何阻止这些寄主抗性发生的问题作了广泛研究。首先人们试图理解抗性发生的机理以及害虫如何获得抗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如Hocke对产生抗性的10种潜在机理进行了研究;其次人们对如何缓解和降低抗性程度的问题作了多种探索,如通过对Bt菌株的选育,科学合理的用药方式以及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植物基因操作来提高和改进杀虫蛋白的活性及表达等均取得一定效果,如应用Bt制剂与阿维菌素、Bt制剂与昆虫生长调节剂以及其他多种Bt混合杀虫剂等。
在应用昆虫致病的真菌杀虫剂中值得注意的研究课题之一是开发油性制剂制造方法的问题。研究表明,将分生孢子悬浮在棉籽油或大豆油的产品中比悬浮在表面活性剂中更有致病性。而且试验也表明,悬浮在油中的分生孢子即使在低湿度下也有很高的效力。分生孢子之所以能增加效力是由于悬浮在油中的分生孢子能很容易附着于昆虫的疏水皮层上的缘故。此法1993年曾被Bateman等人用真菌Metarhiziumflavaviride防治沙漠蝗虫时应用过。中国科学家在微生物防治方面也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成就。2006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武汉召开了第9届国际微生物防治研讨会,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学者围绕“微生物防治与健康”的大会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我国学者也在会上介绍和展示了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例如武汉大学生科院胡远扬等人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正式分类鉴定的蟑螂病毒,并开发出一种防治蟑螂的新型生物技术;该校还开发出一系列昆虫病毒杀虫剂,其技术被确认为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胡志红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棉铃虫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率先开展对中国棉铃虫病毒杀虫剂的基因工程改良,研制出中国第一个获得授权专利的生物农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还在世界上首创“生物导弹”技术,利用卵寄生蜂传递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取得成效,这一成果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外学者在Bt的性能改造方面,也取得一定的进展,如对Bt的编码杀虫晶体蛋白质的基因进行克隆和转让,提高了Bt的杀虫毒力和扩大了杀虫谱范围,如Hyun-woopark等人利用基因 |
上一篇:常用的微生物杀虫剂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有哪些 | 下一篇:分子筛改性对微孔分子筛来说还可以能影响晶胞 |
---|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xy/left.htm